那天在年會上,陳光光開玩笑說了去脈絡化的「現世報」三個字,我居然莫名其妙對這個東西很感興趣。但大概也是唸書念瘋了,才會胡思亂想。
大概是覺得這輩子欠的人情太多,心裡總是有所愧疚,對來來往往的朋友,人家曾經對我的好,至今,心上總是有點虧欠;也許,這便可解釋,為什麼我是這樣地對於某些壓迫逆來順受。於是,想起剛開始談戀愛時的那種心情,朋友說:這是種醜小鴨心態。在愛情裡,總是自慚形穢地的醜小鴨。而我的人生觀,似乎也常常纏繞在這個癥結點上,原處盤旋。到底是為什麼總覺得自己有所虧欠,虧欠自己的人生?虧欠曾經對我好的親人、朋友、同學、老師,甚至,過往難得幾位想疼愛我人,我總是覺得虧欠,虧欠的是,我無以回報的那些關心。我無法回報給對方的總是對方當下渴望的東西,只好用更漫長的時間來自我懲戒?
我想起,Baitalle「延遲償還」的概念,這涉及了面對主權的或是神的缺位(空)的補償,或者,補位的邏輯關係;另外,則是又想到Bourdieu談habitus形成過程時,用來說明促進再生產機制運作的「滯後作用」(hysteresis),當然這跟「現世報」的償還關係,可能沒什麼直接對應意義,但卻同樣地讓我特別敏感。而在某些消費社會的討論脈絡中,有關消費作為行動,透過滯後、補償效應造成意義延展結果,因此使得消費本身具生產性功能的論述,卻是清楚的。於是,可能我可以這樣簡化地說,這種虧欠的召喚,本身就是一種促進生產的過程,同時因為再生產的重疊,也將最初的生產推到無法重新觸及的位置上。是種抽象的說詞,這樣解釋好了:
事件的開始,可能僅僅是某一種對待(倫理)關係出現,比如說,A先生認為自己喜歡上B小姐,於是開始進行它的贈予行為,包含那些昂貴的禮物以及各種外人(旁觀者)看來言不由衷的讚美,都歸為禮物的其中一種形式,然而,這個贈予行為是沒有意義的嗎?我們都很清楚,當然不是!這個贈予的行動產生的效果是,使得收禮的B,必須有對價的回饋,而這個回饋的對價與否,則往往必須到A方的投注的行動所揭示的意義所決定。怎麼說呢?比如說,B方收下讚美後,回以「百媚生」的微笑,一朵燦美如花的微笑,可能就在當下暫時終止了這個餽贈關係的循環。然而,現實往往都不是這麼簡單,為什麼呢?別忘了,生命是活在時間的流動裡,在交換禮物的遊戲裡,通常容易被忽略的東西就是懸置的時間,然而,在倫理關係中,時間是非「計較不可」的要素;也就是說,當一個物件要從不具意義的物質成唯一個具有交換功能的禮物,首先就涉及了一組具有時間基礎的意義生產過程。
舉個「無聊」的例子,就像從一張張普通的色紙,組構成一張經歷裁剪、黏貼、多種元素品湊而成,上頭寫著「生日快樂!北鼻~」的小卡片來說,其禮物的形成過程,就是已經是意義產製與再生產的過程。你在製作卡片(就算選購禮物也是一樣),意義的投注(invest)是必然的,這包含了時間的過去、現在以及將來的三個位置在這個過程中歷現,而且幾乎是以一種快速拼貼的方式,閃現在這個意義產置的過程中。於是,禮物包含著施(A)與受(B)的猜忌關係,並在懸置時刻產生最大能量的匯聚,也就是成為禮物到交到受方手中的這段遲滯時期,是意義生產最快、最多、最複雜的階段;所有的意義揣測會在這懸置的一刻醞釀一切可能性,懸而未決的時刻也正是意義乘載量,最龐大的時刻。那麼,當禮物送到B手上,這個巨大的能量,便一鬨而散了嗎?!當然,事情可沒這麼簡單就結束。一旦禮物真正成為禮物,也就是出現了交換關係後,這個交換禮物的遊戲,才算是正式啟動。其運作的場域就轉移到B身上,而且同時B必須按照已經在A處的遲滯作用後的產物為基礎,進而產生回饋的動作。
說到這裡,也許,就可以回來回應一下這個漫長的自我懲戒過程,也就是,這個交換禮物遊戲的未完成。然而,怎樣才能使得交換禮物的遊戲終止呢?Bataille那裡,我們可以揣想,他大概會說是「死亡」,也許布希亞也會這樣說,然而,死亡是什麼?Bataille的死亡,包含著聖性的交易,我暫時懸置,(以後再還,哈。)在布希亞這邊,死亡意味著一組完美的對價關係的形成,其為構成一組完備無缺的、內在性(自體)循環關係,也就說如果這是一個系統,那麼,它必然是個封閉的系統,偉哉,死亡!但事實是什麼?也許,我該問的便是,哪裡以找到一個完全封閉的系統?就像這個A與B交換禮物的遊戲一樣,「錯過」恐怕就是最常見的擾動,不小心錯過了生日那刻00:00的生日快樂,沒有在當下交給心愛的B,或者,你跟我明明共處一室,偏偏手錶就是有了0.01秒的時差關係,錯置的時空促進與意義回饋關係的相錯;更別說,表錯情的遺憾,以及「還君明珠雙淚垂」的劇碼。
於是,直到「死亡」之前,這種補償關係的現世報究竟有沒有機會終止呢?哪天才會是完美的死亡?或者,我們怎樣才能拒絕這個交換禮物遊戲的到來?用一個傳播觀點來看,我想,是絕對不可能的。除非,我們真空地活著,無須靠近任何信息的流通。人與人的關係,無法嘎然而止,除非死亡。而一個有盡頭的死亡是什麼,是當與我有相互關係的人們逐一消失,直到不再有連帶關係為止。那麼,真的會有這天嗎?那約莫真是世界末日了。也許,這便是彌賽亞時間必然是將至而未至(to come)的重要性了——最終的禮物,那個完美徹底的封閉系統,彌賽亞英雄的單一神話(monomyth)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