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流星之絆》大概是近期看過能讓我笑得這麼開心的一部日劇了,雖然朋友微笑說,這應該是一部讓人哭笑不得的悲劇吧?這種哭笑不得的感受,大家看來是如此,但現在的我,卻除了大笑以外,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,來表達我的情緒。

對於,那種情緒出口很少的人,多數能被察覺的眼淚。我想,這種人都能清楚地認得,哪些是策略、哪些是為了氣氛、哪些才是欲罷不能的慟;也許,真實的人生上映時,還會使得這樣的人,漸漸變得討厭自己,討厭自己在那些快樂悲傷的時刻,竟靈魂出竅一般地,在身體之外的距離,瞅著自己上演的日常生活——這場苦笑不得的背喜劇。在自己,之外。這種人,特別地能夠在大喜大悲之中,站在事情的外圍,窺探著演繹自己的過程;如果,真的有這樣的人,我想,也許就是劫後餘生的人吧?

關於倖存者的執念,我想流星之絆就是在講這樣一個故事。三個倖存者的執念,或者,共同遭遇事件進而成為生命共同體的一群人,他們共同的執念。包括有明三兄妹、包括兩名員警、包括那個在命案現場拿走食譜的戶神、遭逢丈夫外遇的矢崎太太……十四年的時間,並未剪斷他們彼此生命相互牽連的關係,因為共同遭遇巨變,生命共同體的意義,在想要終結事件遺緒的時刻,就會一起迸發。(由於實在是一部好看的日劇,我也不太想交代劇情,免得朋友不小心觸雷。)

也許,應該這樣問,如果不是共同體,還有誰能對劫後餘生的遺緒,有這麼漫長的耐心?如果不是共同遭遇那場悲劇,見證過那個血淋淋的現場,因為見證而產生的感受與責任,誰有這麼強烈的耐性,陪著受害者家屬的心,一路走到最後?有的,那就是懷著肇事愧疚的那個共同體份子之一;有的,那就是目睹現場的凌亂與一度逃避責任的共同體份子之一;有的,那就是傷心欲絕地以為自己成為幫兇的共同體之一。而受難者家屬(遺族)的心情,所能解脫的也只有在共同體內部,才能自我解套;而這個故事仰賴的,是一種記憶的物質性,是對記憶投注絕對的信賴,才能循線索羈,讓共同體內部每一份子,在過程中盡情投入悲情、憤怒、冷靜、崩潰、快樂、痛苦,在這場對記憶的絕對信賴與責任的堡壘中,逐步地讓共同體內部消融,於是,終於有機會出現缺口。

於是,那麼多年來的悲傷,終於可以瓦解,那麼多年來的自欺欺人,終於可以不再用謊言替代。因為悲傷,學會與內心深處記憶的距離感,也可以漸漸變成一種身體的習慣,於是,成為一個不斷在自身之外的,那種劫後餘生才學會的,透視生命的能力。

流星,總會再出現。

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hen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